4DX-IMAX 影音介紹
簡介 (Introduction)
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 (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, ALS),是全球最常見的運動神經元疾病 (motor neuron disease, MND),又稱漸凍症。患者於發病後,其運動神經會開始出現漸進式的退化、解離,進而造成全身肌肉癱軟無力,最終導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的疾病。目前 ALS 缺乏有效的治療方式,因此直到今日,ALS 仍被認為是束手無策的絕症 (incurable disease) 之一。
全球漸凍人日 (Global Day for ALS/MND)
2000 年,在丹麥舉辦的 ALS/MND 病友大會正式制定:每年的 6 月 21 日為「全球漸凍人日」[1]。這一天,也是美國大聯盟 (MLB) 紐約洋基隊明星球員 - Lou Gehrig (1903~1941) 被確診為 ALS 的日子,因此,ALS 也以 Lou Gehrig disease 稱之。
流行病學 (Epidemiology)
美國
- 發生率:每年每 10 萬人之中有 1 - 2 人
- 盛行率:全球每年每 10 萬人之中有 2 - 5 人發病
地域
- 因地域與種族差異可能略有不同
- 芬蘭 (Finland) 為全世界 ALS 發生率最高的國家,幾乎是其他地區的 2 倍,可能是與 C9ORF72 這個遺傳基因有關 [2]
- 關島 (Guåhan) 曾是世界上 ALS 盛行率相當高的地區,但原因不明
- 發病率男多於女 (1.5-2 : 1)
- 好發年齡自年輕到 80 幾歲都有可能,風險隨年齡增長而提高,直到 75 - 80 歲為止。
- 自發性 ALS (sporatic ALS) 為所有 ALS 的大宗 (~90%),平均發病年齡:65 歲
- 家族性 ALS (familial ALS) 僅佔所有患者的一成,其平均發病年齡:46 - 55 歲
徵候與症狀 (Signs & Symptoms)
絕大多數的患者 (75-80%) 是由四肢 (limb) 開始出現肌肉抽搐 (cramping) 和無力 (weakness) 的症狀,接著出現靈活度下降、僵硬 (stiffness),以及肌肉萎縮 (atrophy)。隨著疾病持續惡化,患者會開始逐步喪失移動、說話、吃飯、呼吸等基礎自主能力 [4]。
約有 20-25% 的 ALS 患者延髓 (bulbar) 發病,產生言語不清 (dysarthria)、聲音嘶啞 (hoarseness) 或降低講話音量,以及吞嚥困難 (dysphagia)、流口水 (drooling) 等症狀 [4]。
此外,部分 ALS 患者也會出現情緒與認知障礙,如:不由自主的笑或哭 (involuntary laughing or crying)、憂鬱 (depression)、認知執行功能障礙 (impaired executive function) 和社交適應不良 (maladaptive social behavior) 等問題。
ALS 患者自皮質 (cortex) 到脊髓前角 (anterior horn),幾乎整條運動神經元都被侵犯,但仍能保留情緒、智能與趕覺神經元功能,因此除非病患同時患有其他神經異常疾病(如糖尿病神經病變 diabetic neuropathy),否則 ALS 患者通常不會有感覺異常的症狀。
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失智 (dementia) 症狀,但大多出現於家族性 ALS 患者。
病因與病生理學 (Etiology & Pathophysiology)
ALS 之病生理機轉至今仍未能完全明瞭,但一般認為,ALS 是多病因型疾病 (multifactorial):
- Biochemical Changes: phosphorylated cell body filament accumulation, neuron malformation, axonal transport impairment, etc)
- Glutamate Accumulation: excitotoxcicity by calcium-dependent pathway of NMDA
- Superoxide Dismutase (SOD): SOD1 gene mutation in familial ALS
- Insulin-like Growth Factor 1 (IGF-1): imbalance of IGF-1 & IGFBPs 1-6
- Genetic Mutations linked to sporadic ALS: ANG, VEGF, SMN, etc
- Familial ALS: inheritance, or X-linked, lead to juvenile form AMS
在眾多致病機轉中,最著名的當屬麩胺酸之興奮毒性 (glutamate-induced excitotoxicity),因此 glutamate 與其受體 - N-methyl-D-aspartate receptor (NMDA) receptor 一直是學界致力研究的主流路徑。
預後 (Prognosis)
- AMS 患者最終大多會因呼吸肌肉衰竭而死
- 推估存活時間中位數:3 years [5]
- 確診後 5 年存活率:15%
- 確診後 10 年存活率:~5%
- 發病年齡較早、男性、起始發病位置為四肢者,可能有較長的存活預後
- 額顳部執行功能障礙 (frontotemporal executive dysfunction) 可能在 ALS 發病前或發病後出現,但大多數自發性 ALS 並不會有明顯的失智與認知障礙問題。
- 約有 15% 的 ALS 患者符合額顳葉癡呆 (frontotemporal dementia, FTD),而這些患者通常存活預後較差 [6, 7]
治療 (Therapy)
藥物治療 (Pharmacotherapy)
Anit-Glutamate Agent - Riluzole (Rilutek) [8, 9, 10]
- 只能延緩 ALS 的進程,對病人生活品質與功能恢復並無顯著幫助
- 在四個 class I trials 指出,可以延長 2 - 3 個月的存活期 [11]
- 在其他 class II-III trials 指出,可以延長 6 - 21 個月的存活期
- 抑制 glutamate 在突觸前神經 (pre-synaptically) 之釋放,並調控 sodium channel
- 對延髓發病者的效果較佳
- 副作用:噁心 (nausea)、麻木 (asthenia)、痙攣 (spasticity) 與 AST 輕度提高 (mild transaminase elevations)
- 建議劑量:200 mg PO QD
- 為目前唯一核准且為 AMS 之最佳治療方式 (Recommendation: Lv A; Evidence: Class I)
其他藥物如 lithium carbonate, IGF-1 (Myotrophin), vitamin E (alpha-tocopherol), creatine 等藥,目前都缺乏臨床效益。而其他實驗治療方式 (dexpramipexole, target therapy, immunosuppressive regimen, neruotrophic factors, gene therapy) 陸續緩步進行中。
非藥物治療 (Non-Pharmacotherapy)
因 ALS 患者在吞嚥動作上可能會遭遇困難,因此,病人若能接受經皮內視鏡胃造口術(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, PEG) 導管介入以維持營養與進食,將有助於維持其體重與延長存活時間 (Recommendation: Lv B; Evidence: Class II) [12]。目前對於 PEG 放置的時間仍未有明確建議,但若病人肺活量 (forced vital capacity, FVC) 衰退至低於 50% 時,則放置 PEG 的併發症,如喉嚨痙攣 (laryngeal spasm)、局部感染 (localized infection)、胃出血 (gastric hemorrhage)、呼吸終止等風險則會逐漸提高,因此當病患 FVC 還在 50% 以上時,是較佳的 PEG 置放時機。
由於 ALS 患者的呼吸肌肉會逐漸失能,因此供氧對於 ALS 患者是格外重要的議題。研究指出,當病人出現端坐呼吸 (orthopnea) 且最大吸氣壓(maximal inspiratory pressure, Pimax or MIP) < -60 cm,或出現明顯的高碳酸血症 (hypercapnia) 時,藉由非侵襲性呼吸器 (non-invasive ventilation, NIV) 的介入,可以延長患者之存活中位數,並能減緩 FVC 下降的進程 (Recommendation: Lv B; Evidence: Class I) [13]。
對於呼吸能力衰退到末期的 ALS 患者,無論是 NIV 或是氣切式呼吸器 (tracheostomy invasive ventilation, TIV) 的介入,都是對病人有益處的。
支持性療法 (Supportive Care) [5]《皆未有實證建議》
肢體僵硬 (Spasticity)
- Baclofen: 10 mg qd to tid, max: 80 mg/day
- Tizanidine: 1 - 8 mg tid
肌肉束顫與肌肉抽搐 (Fasciculations and Muscle Cramps)
- Magnesium: 5 mmol up to tid
- Vitamin E: 400 IU bid
- Quinine sulfate: 200 mg bid
- Antiepileptic drugs: carbamazepine, phenytoin, etc
- Botulinum toxin type B
- Amitriptyline: 25 - 50 mg hs
- Trihexyphenidyl: 0.5 - 2 mg as needed as tolerated
- Atropine or benaropine: 0.25 - 0.75 mg or 1 - 2 mg
- Transdermal hyoscine or scopolamine patches
病理性大笑或哭泣 (Pathological Laughing or Crying)
- Amitriptyline: 10-150 mg
- Fluvoxamine: 100-200 mg
- Lithium carbonate: 400-800 mg
- Levodopa: 500-600 mg
憂鬱 (Depression)
- 約有 10% 的 ALS 患者會出現憂鬱症狀,應予以治療
- 治療以 SSRI 為主,如 citalopram 10 - 40 mg/day
結語 (Conclusion)
ALS 至今仍是醫界束手無策的絕症,患者在發病後需面對生理失能、心理調適與社會衝擊三方面的影響。
心理方面,與其他慢性病相較,ALS 的病程發展地相當快速,而許多患者在發病前可能是畫家、音樂家等職場佼佼者,在發病後無法繼續維持工作成就和參與,使得患者更難以接受逐步失能的事實,從而出現憂鬱、焦慮等精神與心理症狀。社會方面,雖然 ALS 好發於 50 歲以上的族群,但社會上對患者的異樣眼光依然存在。著名的近代物理學家-霍金 (Stephen Hawking) 即是 ALS 患者,他發病後致力向世人宣導「可怕的不是疾病本身,而是因為『不瞭解』所帶來的社會歧視」的真理,為的便是要推倒由有色眼光築起的高牆,讓患者不必再面對社會接觸障礙這難以承受的痛。
對 ALS 患者來說,等待治癒之路有如漫漫長夜、暗暗無光,雖然我們潑了一身冰水並無法真正的感同身受,但挑戰活動本身的意義,便是希望我們可以在這個話題的引領下,花點時間去瞭解、去傾聽這個病症,或許,我們就能夠分攤一些患者心理上的煎熬。然而,在瞭解的過程中,我們也應該去反思,讓自己在往後面對身障者時,能給與充份的尊重與溫暖,便能消弭社會障礙於無形,我想這就是 ALS ice bucket challenge 想帶給我們的意義。
行善,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。
對於需要幫助的弱勢,請花一點時間去瞭解、去傾聽,
並給與你能提供的溫暖與幫助。
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是那最平凡的超級英雄。
讓我們一起努力讓世界變得更美好吧!
References
- Global Day - International Alliance of ALS/MND Associations
- Neurobiol Aging. 2012 Aug;33(8):1851.e1-5.
- Armon C. Epidemiology of ALS/MND. In: Shaw P and Strong M, eds. Motor Neuron Disorders. Elsevier Sciences: 2003:167-206.
- N Engl J Med. 2006 Jul 20;355(3):296-304.
- Lancet. 2007 Jun 16;369(9578):2031-41.
- Neurology. 2011 Apr 5;76(14):1263-9.
-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. 2012 Jan;83(1):102-8.
- N Engl J Med. 2001 May 31;344(22):1688-700.
- Guidance on the Use of Riluzole (Rilutek) for the Treatment of Motor Neurone Disease. NICE Guidance NICE Technology Appraisals 20. Published date: Jan 2001.
- Neurology. 2009 Oct 13;73(15):1218-26.
-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. 2007 Jan 24;(1):CD001447.
- J Neurol. 1995 Oct;242(10):695-8.
- Lancet Neurol. 2006 Feb;5(2):140-7.